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背后:杭州的“顶流”密码

  • 股票
  • 2025-04-08 07:01:05
  • 27

【编者按】美国“对等关税”来袭,外部不确定性陡增。中国经济如何应对?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宏观加力政策如何更新迭代,并进一步发力?微观市场主体又将如何锤炼自身,在压力中突围?即日起,澎湃新闻将针对市场关注的一些焦点议题,走进市场主体,展开一线调研,回应市场关切,探寻前行路径。

杭州的吸引力,可能是始于“颜值”,但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显然没有止步于“靠脸吃饭”。

新春以来,杭州因为“六小龙”再度出圈。这个城市因为良好的营商环境,被企业“越看越欢喜”。“为何是杭州”,如何“成为杭州”,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追问的议题。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参加记协组织的“新智焕发看浙江”采风活动,走访了杭州滨江、余杭、拱墅、富阳、钱塘等五个区,探访AI大模型芯片、生物医学3D打印、磁悬浮超高速电机、VR头显等不同领域的十多家科技企业,试图从多个鲜活案例中找寻杭州的“顶流”密码。

“杭州政府构建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都提到了这一点。

杭州有8个字非常知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8字为杭州甚至为浙江,树立了“惯性般的理念”。这8个字背后,是充分尊重企业和人才的意愿,是自由、透明、公平的有序竞争环境。而这,正是市场活力的源泉。

在城市中心复制一个西湖,很难。但有些优秀的理念和措施,或可借鉴。

松弛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但落到实处时,要面对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诉求不同。

杭州拱墅区诞生了DeepSeek这样的企业,眼下其依然火热,所在的汇金国际商务社区及属地政府面临大量的采访调研需求、商务对接需求。“想来看看的人太多了,而这家公司人很少,专注于研发,表示很难应对。我们还是秉持‘无事不扰’的原则,我觉得这种情况大家都应该尊重和理解。”

于是汇金国际商务社区设置了新质生产力展厅,由商务社区工作人员代为接待,让企业能够潜心科研。目前对于“六小龙”等重点企业的扶持,杭州在城西科创大走廊也设置了展厅,由政府代为接待调研参观的安排,适当引流的同时也能够介绍市区层面的营商环境及做法来提升知名度,帮助企业打造不受干扰的环境,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研发。

“招商引资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政策,但先于政策的是环境,这块土地是不是具备创新土壤的滋养。政策仅仅是一方面,政务是否干净透明包容,是更重要的。”拱墅区发改经信局副局长张喆表示。

滋养创新,也需要发现“新”的眼光。

中昊芯英的初创团队2018年底从美国回国。那时,团队认定人工智能会成为未来20年发展的主要赛道,颠覆当前的架构。杭州在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向中昊芯英伸出了橄榄枝,并一直给予支持。如今,中昊芯英已成为国内少有的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技术并实现芯片量产的公司。

“2020年时,没有人相信大模型,更没有人相信用我们现在生产的芯片跑大模型这件事。当时的主流观点是AI马上要退潮,算法公司在裸泳,我们这种做基础设施的公司肯定连水花都看不见。”中昊芯英创始人及CEO杨龚轶凡提到,浙江当时就有很强的眼光,“愿意支持我们在这里发展。”最终,中昊芯英选择落户杭州滨江。

杭州一方面帮中昊芯英协调资金,一方面协调撮合浙大和中昊芯英建立联合实验室,助其实现两条腿走路。在这个过程中,杭州政府没有干预企业的技术路线。“做芯片,前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烧钱,还要有顶尖人才的支持。”

中昊芯英荣誉墙一角

而这背后,考验地方政府的,是对“高度不确定”的判断力。个案可能是偶然,支撑“长久眼光”的不是直觉。这其中,包括对企业质地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除此之外,还需要承担可能未达预期的后果的勇气。

“杭州之所以具备创新土壤,很大一个原因是,这座城市一直在比较宽松、松弛的政策氛围中,对创新创业及新的产业也非常包容。”张喆的话,有着朴素的道理。

支持生态

“凡企所想,必有回响”,这是“有求必应”的2.0版。

“从实验室走到今天,蛮多年了。我们团队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十多年前,我们觉得研究不能只放在实验室的抽屉里,应该能让大家真正用得上,就决定做产业转化。”

捷诺飞生物的创始人徐铭恩表示,高校科研院所,关心更多的是求新,而产业化要求稳定、有效、可及性。“科学研究追求高精尖,但往往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产业化商业化不是追求最难的技术,而是里面最稳定且证明有效、可及的技术。”

历经十几年,捷诺飞生物已成长为我国生物智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生物智造装备、器官制造、高端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不断革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其自主研发的生物3D打印机已覆盖国内近60%市场,出口至多个国家。相关技术和产品服务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惠及患者超过65万例。

如何跨越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转化的“死亡之谷”。这是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之后,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徐铭恩清华博士后毕业,当时可以留在清华。“回到杭州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有非常好的创业环境,包括有很好的民间资本。好的环境让技术创业者,能够在相对稳定之中跨越技术的‘死亡之谷’。”产业转化以来,捷诺飞生物的资金一直相对宽裕。

2021年,开启一轮融资时,徐铭恩还没有广发英雄帖,杭州就主动上门,问他是不是需要融资。当时他并没有在意,以为对方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杭州很快就拉来了融资。

捷诺飞生物

在杭州钱塘区,捷诺飞所在园区也会主动对接其各种需求做配套,搜罗下游企业,让科技成果能第一时间落地。“我们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巨大,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在这个过程中,杭州税务部门主动帮我们想办法申请退税,对研发企业来说很关键。”徐铭恩说。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象牙塔”,投身硬科技创业的浪潮中。但科学家走到“台前”创业并非易事。

位于富阳区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聚焦光电产业技术孵化和创业服务,以“最懂科学家”的姿态,将硬科技前沿技术进行创业转化,提高转化率,实现“人剑合一”。成立五年多来,杭光所已累计引进技术团队60个,平台有研发人员500余人,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30人。孵化了50余家硬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外部社会资本超25亿、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

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需要的是一个支持生态。

位于富阳区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在杭州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一位在杭州创业两年的无人机企业负责人给澎湃新闻讲了件事。

3月上旬,公司有一位埃及客户要前来洽谈,同时还有四五个海外客户也在洽谈中,但不能来到杭州。这位负责人非常希望能给客户进行一场消防无人机升空喷水的演示,而这需要连接消防车水带。他试探性地打了个电话给智慧网谷小镇的负责人,询问有没有可能解决。结果没过几分钟就回复称已协调妥当,然后陪他一起去消防队对接。

这样的案例很多。

在智慧网谷小镇,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曹辉表示,“我们始终觉得企业是在探路的,政府就要做好铺路的工作。”

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委常委、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党委书记丁昌钰说,服务企业时,做到“四个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从企业萌芽期的人才引进到成长期的融资对接,再到企业员工的子女教育和医疗配套,高新区始终以陪跑式的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对创新的理解与包容,对高科技产业的坚定支持,乐于雪中送炭,也有能力破解“钱”“地”难题,这都让科创企业愿意与杭州深度链接。

润物细无声

尤其是这种创新氛围、营商环境,更多时候并不需要企业特意申请,就能感受得到。

2021年以来,浙江省率先开展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改革,以市场主体和基层“无感”方式,全量、真实、在线归集并监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与政府交互的业务办理手续、时间等数据,形成“监测预警、地方响应整改、案例入库、借鉴推广”的工作闭环,实现营商环境评价方法、数据归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重塑,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便捷性、科学性、时效性。

2023年,浙江省又率先发布营商环境无感监测规范领域的两项地方标准,对营商环境“无感监测”的对象、指标体系、靶点设置、数据治理和质量保障等提出规范意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无感的背后,也需要做“懂企业”的那一群人,不要出现明显的专业交流“障碍感”。

张喆表示,从浙江省到杭州市到拱墅区,为了做到“想企业所想”,对于提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一直是常态化的机制。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就做了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讲座。日常也鼓励经济部门在工作中多与企业交流,多走访调研,了解每一家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涉及的领域方向。“通过了解一线,获得感性理性认知,更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更好地学习产业知识,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

事实上,“无感”是可以被敏锐的企业感知到的,同样被感知到的也包括政府为“无感”而付出的努力。

智能物联代表企业宇视科技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首席产品官朱兵说,“最好的营商环境是需要的时候,他就在那里,并且也没有过多地干涉我们。”

他表示,企业的产品是要讲落地的,没落地的产品到外地去人家就会说“我都没见过,为啥用你的”。“政府部门来调研时我们经常提这种要求,有个场景要落地,要建联合实验室,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回应。记得有一次前一天才讲完,第二天有关部门就过来把协议给签了。不是靠口号而是靠行动说话。”

宇视科技

杭州傲雪睿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范睿落户杭州的感受,还有点文艺气息。

范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后投身于虚拟现实行业创业。2019年他因为杭州一项比赛的获奖受到天使投资的青睐,投资机构希望他能到杭州落地。他到杭州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感受到杭州浓厚的创业氛围,就带领团队过来了。

他说,在杭州创业这5年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非常自洽,内心是平静的。细究起来,这来自于杭州良好的创业氛围、人文感受,以及优美的环境。在杭州工作和生活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种感觉对我和我的团队而言都非常深刻,如果没有杭州,也不会有现在的傲雪。我常说,北京给了我创业的梦想,而杭州是实现梦想的沃土。”

只有在自由、舒适的“气候”下,才会启发人的灵感,萌发新的创意。对于部分“毁灭性创新”所带来的高度不确定,也只有“自由”才可以容忍,甚至视失败案例为珍宝,汲取“经验的力量”。而创新活动的持续,则需要市场的激励机制以及政府对创业者权益的保护,这既需要充分的市场经济、公平的竞争环境,也需要健全的产权保护体系。

这每一点,都不容易。每一座渴望朝气蓬勃、创新涌动的城市,要努力做的,也正是这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