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鹏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在全球商界,似乎没有什么比 " 美国总统的一支签字笔 " 更令人紧张。
在经历对华关税、对欧关税、对钢铝关税之后,特朗普政府再度祭出 " 汽车关税 " 这一重拳,对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征收 25% 额外关税,并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4 月 3 日凌晨开始生效。
此举一经宣布,便引发了全球车企、零部件厂商和各大经济体激烈关注与震动。去年,美国进口了约 800 万辆汽车,贸易额约为 2400 亿美元,约占总销售额的一半。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汽车供应国,其次是韩国、日本、加拿大和德国。
那么接下来,这项新政策究竟如何落地?能否如特朗普所愿真正带动美国汽车工业 " 二次繁荣 "?而对于全球汽车产业链,又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
25% 关税落地,杀伤力在哪些环节?
美国政府本就对乘用车征收 2.5% 的进口关税,对卡车征收 25% 的关税。
如今特朗普政府 " 手起刀落 ",所有在美国境外生产的乘用车将直接从 2.5% 飙升到 27.5%,而卡车则达到了惊人的 50%,这一举措无疑将让进口车辆的成本陡增,瞬间减弱海外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这让人联想到某些商场大促销时的 " 先提价后打折 " 招式,只不过美国政府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先提后折,而是 " 直接加码 ",它很大程度打破了全球车企还能拼技术、拼品牌、拼价格的竞争平衡。
更 " 凶猛 " 的地方在于——这次关税不仅仅瞄准整车,还将发动机、变速箱和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一并纳入额外 25% 的征税名单之中。白宫一开始只放出消息 " 针对汽车成品征税 ",但随后公布的行政命令与情况说明书里明确写道:" 发动机、变速器、动力总成零件和电子元件 " 等统统包含在内。
这就意味着,任何品牌只要某个核心零部件是在美国之外生产的,其被运往美国组装和销售时,就要面临多交 25% 关税的命运,整车企业难以轻易绕开 " 关键零件进口 " 这条路,所以这个杀手锏难免让许多跨国车企心惊肉跳。
根据特朗普政府的安排,这 25% 的额外关税将在 4 月 3 日凌晨开始生效,并且还要叠加美国现有的其他关税。到 5 月 3 日之前,美国政府则会完成对所有汽车零部件进口豁免关税的认证——言下之意就是,这一个月里,大家都只能感受到 " 关税实打实落地 " 的压力。
当然,特朗普政府自己也知道,完全 " 一刀切 " 恐怕要先坑了北美自家盟友和美国的供应链。因此,白宫特意表示:凡是符合《美国 - 墨西哥 - 加拿大协定》(USMCA)条件的汽车零部件,将暂时享有关税豁免,只不过车企要尽快拿到关税豁免,需要完成一套繁杂的认证流程。
美国政府一边举起关税大棒,一边抛出 " 你来投资美国建厂就能降低关税压力 " 的橄榄枝。可以说,这套打法既是贸易战升级,又是对跨国汽车制造体系重新 " 洗牌 " 的前奏。
谁会为这场汽车关税风暴埋单?
外科手术刀再锋利,也会留下疤痕,在贸易政策上,即使号称 " 保护本土 " 的关税措施,也往往伴随连锁反应。
特朗普这出 "25% 关税大戏 " 能否保护美国汽车产业的工人、拉高美国经济增速?或许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首先给消费层满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终端售价必定水涨船高。
当关税从 2.5% 一下子飙到 27.5%,即便是豪华品牌也要感到肉疼。更关键的是,汽车被征税,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无论是丰田、本田、现代,还是奔驰、宝马,甚至连福特也有不少车型在海外生产。如果每辆进口车多出 25% 的税,车企极有可能通过抬高终端售价的方式转嫁成本。
车价上涨后,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区间自然变窄,最终销量也会下滑——这是最朴素的经济学逻辑。美国汽车市场本身就面临一定增速放缓趋势,被额外的关税重击之后,新车销量短期内恐怕会受到明显冲击,这是美国本土市场势必要面临的难题。
从生产制造层面来看,贵了的进口零部件和整车,会拉高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毕竟哪家整车厂都少不了全球采购零部件。当整车销量萎靡时,车企会减少产量乃至裁员,就业不但不会因为关税而猛增,反而很容易陷入下滑的尴尬。
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曾估算,如果关税政策实施,可能会导致美国车市减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辆的销售规模,短期的市场低迷和工人失业在所难免。
现在特朗普政府的如意算盘是:逼迫海外车企在美国设厂,以 " 就近制造 " 换关税豁免。可这其中的滞后性、投资回报及不确定风险,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化解。
特朗普希望用关税手段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给本土创造就业机会。可现代汽车制造需要完整的产业链配套,非关税手段可以轻易改变。尤其在整车生产中,涉及上下游数千家供应商、众多零部件的跨国协同,并不是 " 说搬就搬 ",即便是自带资金的外企,也很难在短期内让供应链彻底本土化。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 " 被牵连 "
众所周知,中国已是全球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24 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 3100 万辆,是美国的三倍。但是据官方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对美国的整车出口不足 2 万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表面账面上,再怎么多加 25% 的关税,也似乎 " 冲击有限 "。
但实际情况往往埋藏在更深层次的产业链结构里,从国家来看,美国加征汽车关税主要是冲着日韩、德国、墨西哥这些国家,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另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间接出口对于中国的影响,就比如墨西哥市场——这个中国对美汽车间接出口的 " 重要战略要地 "。
2024 年,中国对墨西哥的汽车出口量达到 45 万辆,使其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二大目的地(仅次于俄罗斯)。更关键的是,这些进入墨西哥的中国车辆或零部件当中,有相当比例是 " 曲线 " 输出到美国市场。
例如,中国车企奇瑞、江淮、比亚迪等均在墨西哥设厂,通过从国内进口零部件在当地组装,再把成品车出口到美国——仅此一项,2024 年就有约 18 万辆。现在,美国加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关税,也会打击这些间接输出业务,让中国车企在美墨两地布局的这条生产 - 出口链条面临新的成本压力。
许多中国零部件企业,尤其是电子零部件、动力电池、智能化系统供应商,在全球供应链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对美国的出口,也有很多是通过第三国进行。除了整车之外,美国这次对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各类电子元件征收 25% 的关税,势必会传导到这些出口商身上。
因此,抛开每年百亿美金规模的直接出口,背后的间接与衍生影响可能大得多。这对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布局、北美合作项目的推进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车企的 " 美国战略 " 或将重构
在这轮关税风暴下,各大跨国车企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能忍则忍,能谈就谈,能投就投。由于各个国家的业务侧重点和全球布局不尽相同,因此应对的方式也并没有统一攻略。
对于那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外国车企,如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品牌,或者欧洲的豪华品牌,可能只能做出相同的选择:加大在美国本土的投资,以通过 USMCA 认证来降低关税压力。
以日韩车企为例,在美国进口总量中占比很大,几乎占到 1/3,日韩汽车制造商的股价周四几乎全部下跌,关税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从丰田、本田到现代、起亚,近年来它们早就意识到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纷纷加速在美国设厂,或扩大现有工厂规模。
数据显示,韩国是美国新项目最多的投资国之一,一共签署了 215 亿美元的绿地工厂投资协议。可见,对韩国车企而言,把 " 抱住美国大腿 " 当做了目前最稳妥的策略,否则一旦 25% 的关税大棒落下,其在美国市场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来自日本的丰田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同样对美国出口规模庞大。尽管丰田在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和得克萨斯州等地都建有大型工厂,但仍有大量车型和零部件从日本国内或其他亚洲国家进口。若要完全避免高关税,丰田势必要进一步提高美国本土产能,甚至在生产布局上作更多牺牲,毫无疑问关税带来的短期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欧洲车企方面,主要是豪华品牌在美国市场占据重要份额,但其主要生产基地都在本土或中国、南非等地。在美国设厂的宝马、奔驰,虽有一定的本土化能力,但仍旧无法彻底摆脱进口零件带来的新关税冲击。
如果要继续抢占美国豪华车市场,增建美国工厂恐怕刻不容缓。可欧洲企业往往注重长远经营战略,不会轻易追随政策风向,这种观望或纠结心态,也让他们在新的商业博弈中更加被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本土厂商也将面临不小的零部件进口成本上涨。要知道,全球化早已让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也深度依赖外国零部件。哪怕在美国卖得最火的 F-150 皮卡,也会用到来自墨西哥或其他国家的零件。一旦供应链成本上升,难免也会牵连销量与利润。
对某些企业来讲,增加在美投资也许在长远上有利,但更多车企将面临极大的运营压力,因为任何需要政府高压关税逼迫而来的投资,往往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关税博弈升级或许没有绝对赢家
特朗普政府对进口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加征 25% 关税,表面上是一场 " 保护美国产业 " 的豪赌,但背后隐含的逻辑却是高风险的 " 拆东墙补西墙 "。不仅美国消费者要为涨价的车单买单,而且在产业链条上也会出现混乱与损失。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短期内的直接影响或许有限,因为当年的很多订单都是去年甚至更早签订,但间接的冲击不容小觑——尤其在墨西哥等 " 中转地 " 的布局和中国零部件的供应链环节,会承受更多压力。中资车企若想继续开拓美国市场或提升全球竞争力,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布局与风险对冲。
汽车产业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技术、零部件、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全球化合作十分紧密,一旦开启 " 关税壁垒 ",就像在精密齿轮里卡了一块硬币,整套系统都会噪音不断、故障丛生。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单边行动已经引发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 " 声讨 "。下一步,这些国家很可能对美国的牛肉、大豆、波音飞机、威士忌等出口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让美国在其他领域也感受到痛苦。如果贸易战继续升级,最终很可能是一场双输结局。
一边是特朗普手挥 " 关税大棒 ",一边是各国摩拳擦掌的反制行动。在这场博弈里,也许根本没有绝对的赢家。所谓 " 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二次繁荣 ",究竟会不会如白宫所愿,还需时间来给出答案。
有话要说...